近年来,思南县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面小康建设总体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文化强县”的发展理念,从思想上重视文化、从战略上推进文化、从政策上扶持文化、从目标上繁荣文化,让文化发展战略在该县真正“立”起来,形成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课堂”,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概念”,搭建了农民文化生活“大舞台”。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个”结合,抓好宣传教育,讲好思南故事,构筑农村精神文化高地。
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文明新风:把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树立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通过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文体活动、文艺表演等形式,有效融入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惠民富民政策等内容,以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人民群众奉上文艺盛宴,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村风民风得到明显转变,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民俗民间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很多地方呈现出“四多四少”的喜人局面。即:思考经济发展的多了,越级上访的少了;学习科技文化的多了,相信封建迷信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矛盾纠纷的少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多了,参与酗酒赌博的少了。
结合建设美丽乡村,彰显文化底蕴:以农村公共文化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配套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器材、道德讲堂、宣传长廊等设施,配有文艺骨干队伍和管理服务人员。“过去村里没有场地供大家娱乐,连跳广场舞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现在不仅有欢乐院坝,村委会还有文化活动中心,文体设施俱全,我们可以到那里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通过参加这些文体活动,可以调节身心、增添乐趣、促进健康,增进感情,这比打麻将、打牌好多了!”大坝场镇官塘坝村民李美芳情不自禁地说道。
同时,将“乡愁元素”融入农村公共文化示范点建设中,着力挖掘村落固有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内涵,让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全村一道最靓丽的风景,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中心,进一步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品位,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成为市民、游客及外出务工人员脑海深处的醉人乡愁,成为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和市民游客的休闲乐园。乡村(社区)文化活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活了乡村社区,乐了人民群众,宛若缕缕春风,拂过幸福家园。
结合实施精准扶贫,加快小康建设:按照实施文化扶贫工程的要求,精心编制了59个贫困村文化旅游精准扶贫规划,对全县年出列的77个贫困村在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资金扶持、项目倾斜的力度,编制了72个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和70个乡愁馆建设项目。结合创建农村公共文化示范点(省级16个、县级13个),大力实施农村文化种子工程,把文化种子真正种在乡村大地——县文旅局副局长郭玲说道:“不仅要‘送文化’,更重要的是‘种文化’,让文化在贫困乡村扎下自我发展的根。”朱丽娟是长坝镇长坝社区文艺队的一员,她介绍,虽然以前我们喜欢跳舞,但没人教,跳得不是很好。通过专业老师来教,学到了很多舞蹈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扎古棚,得到了文化馆专业老师的指导,整个文艺团队的表演水平有了飞速提高,提振了我们表演队伍的精气神。今年6月,还参加“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思南非遗周末聚”在贵阳进行巡回展演哩。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时进行优先安排,结合“双联行动”,组织文化团体和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贫困群众赠送书籍、书写春联、咨询服务等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结合提升农民素质,展现时代风貌充分利用“村村响”“户户通”、文化长廊等载体和道德大讲堂、远程教育平台等阵地,采取集中办班、巡回宣讲、网络电视宣传等方式,深入开展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政策法律宣传、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也在断提升。
目前,该县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28个(其中,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有18个),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1个县级支中心个基层服务点,村(社区)建成农家书屋个、农体广场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25个,完成17个数字农家书屋点和27个乡镇电子阅览室、5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组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协会8个、基层文艺队伍余支、文艺队员(文化志愿者)余人,基本实现了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全覆盖并实现对外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安万阳)
总编:冯光鸿
策划:晏叶飞
执行编辑:王永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