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的点、面功夫

  编辑大还是记者大

  》》如何做好网络编辑 在传统媒体做财经八年,有一种好处,就是跟各种企业可以学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当中,把许多原来由编辑统筹的东西拿过来,做一些公司统筹的东西,这算是一种荣幸。但我并没有做过网络编辑的工作,所以那天陈彤开玩笑说你怎么不干点正经的事儿。只是我觉得网络这件事情太大,完全赶不上一直扎根在这个行业里去理解这个行业的人,从技术上,从内容上,从需求上,从信息的再制造上,等等。这次我要给大家的一些经验更多的是来自传统媒体,另外就是在和像江勇他们这些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总结的一些东西吧。

网络编辑

  在传统媒体当中经常会这样,记者说:这个编辑,懂不懂啊怎么又把我的稿子给改了;编辑说:这个记者,怎么老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怎么就是跟我想的不一样。这个在传统媒体当中,是编辑与记者之间存在的一种博弈。那么到底是编辑大还是记者大?其实,一般读者看到的主要还是由编辑的工作来呈现的,比如像21世纪经济报道和早期的南方周末最为清楚,南方周末完全是编辑重写过的稿子,他会以他的逻辑来做,但这也会产生很多矛盾。总之,在这里面,好的编辑会比好的记者更重要,他所呈现出来的所有信息都是更深入更贴切的展现。

  我们以前常开玩笑,南方都市报来的一个人,在北京、在中国,最出名的算是陈锋,他做过孙志刚案,现在是和讯的副总编辑,以前也曾在搜狐做过新闻总编。其实大家不知道,后面其实还有一个人,他现在也去和讯了。因为在整个过程当中,记者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在自己的信息中迷住了,他有时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可能学新闻的一定会知道,新闻不是真相的再现,而是最接近真相的再现。记者并不能真正地掌握这些真相,尤其是我自己现在做企业,就更加清楚,像我当年觉得自己很牛很牛,而实际上当我们真正参与到企业中才发现,它真正的获益方式并不在一个项目上,而是在项目的组合上。记者在参与一个项目时,他往往看不到其他的方面,而这个时候就需要靠编辑的指导。这就要考验你的专业性,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那个时候有一个笑话,他现在新京报,当时有人给他爆料,但其实是有人想干预记者的报道,这个问题被后面的编辑发觉了,觉得这违背了许多经济的常理,后来果然发现这个线索是错误的。所以,往往在这个时候,考验的不是记者,而是编辑,这就要求编辑对于经济规律的一个把握,一个常识的理解,还有些我们常开玩笑时讲的,他要在算账方面比记者更清楚,这样才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何谓编辑的点、面功夫

  那么编辑的点和面的功夫在哪儿呢?面就是整个版面,就像网站的频道;点就是记者具体负责的事。而编辑的点的功夫,就在于和记者的沟通与指导上,这也是编辑的常规工作。比如以前我们在刚做新京报的时候,是2003年9月7号,我们12个人坐在一个办公室里大眼对小眼,就在想做新京报,该怎么办?到底要做什么样的报纸?当时的总编辑,其实做的就是编辑干的活;最终我们认为,要做都市中的时政类媒体,那么这需要的就一定是社会类、经济类、文化舆论,还有就是娱乐消费。一块统筹下来的时候,就是具体的每一块的定位以及该怎样来做。我们都是南方都市报来的,当年刚来首都,觉得自己一下渺小了,广州的人多得要死,对于人群的一个把握,对我们对于整个面的呈现作了一个考量,当时我和科斌,他现在是和讯财经中心的总监,我们俩是搭档。北京的经济版该怎么做?在南都,许多国外的信息,和国外和国内的对比,但在北京,许多人通过网络读到了国外的信息,那到底该怎样才能做到“鲜”?那么我们就定位在观察者角度,而非以道听途说的方式来面对这些问题,其中的第一问题就是做经济类评论,组织一些专家。这里先插说一点内容,比如有钱人多在上海,那里有许多外国人、投行啊,大家知道吗,外国人读我们的新闻,主要从人民日报上,然后分析中国的动向,了解这些“中”字头的企业。所以,在北京这个定位上,政治足以影响经济,我们要从政策上去做,然后再往后面去做。而在北京,最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新闻?在地方,一般是做本地企业的一些状况报道,而在北京,除了中字头的企业和一些互联网企业外,其他的都不在北京,而对北京来讲,要着眼的是全国。比如人民币升值的时候,银监会还在开会,我们就在外边等,等开完会以后,我们就说赶紧发,而且那边还开着会,我们就已经找了一些专家来做预测,这些资料主要在编辑手里,有些专家是不愿意发言的,有些口水人士虽然是伪专家,但他是愿意发言的,人民币升值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民币升值对哪些行业最大?而如果你是通过记者讲出来肯定不行,而要通过专家来说,配上这些若干行业,若干专家对这些事情的反应,大家看到陈锋那么牛,国家第一次因为一篇报道而修改法律,但编辑在背后做了多少?编辑找了多少法律专家。编辑做的工作会越来越得到尊重。

  报纸的语言表达方式

  都市类报纸都有周刊,那么这个怎么来做呢?北京的政府太多,早上八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甚至四点半就走掉了。大家知道北京卖的最好的报纸是什么吗?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我们最初都觉得很奇怪,这些东西拿来看全都是小豆腐块或一些国外的摘抄。结合这些,我们来考虑,周一做什么?周一一般是没有什么新闻的,大家决定来做汽车。而周末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去逛街。所以数码和商业类的服务信息就在周四周五去做。医药健康服务,老太太看的可能最多,就放到周二周三。IT类的就是花哨。这些就是经济版的定位和版面安排。

  当时经济版的主任王海涛曾提出,对于一些热点问题,大家都争相讨论,那么为什么不在这个版上开个“第一眼”,好让大家知道集中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于是又加了一块内容,把最要的一点提出来,让所有人来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成功。而这全是由编辑们来做的工作,每个编辑都面对自己的版面去想。直到最早的报纸在12月11号出来,这期间都一直在策划和讨论。

  其实新闻也有自己的规律,行业虽然不同,比如我自己也做过政经、做过IT。其实对于学新闻的人来说,别说专业性很强,就算让你去做传统的社会新闻,也未必会做好。在新京报,每天是下午5点截稿,编辑的任务还算比较轻,可能只负责两个版面。

  有了这些版面的定位以后,那么报纸的语言应该是什么呢?在广州,可能会用一些广州话,但在北京,可能用北京话就不能拉近与北京人的距离,有人开玩笑说二环以外的都是外来人。既然我们的定位是高端,语言须要严谨,避免类似“据说”、“听说”、“某知名人士”、“消息灵通人士”之类的词语,而这些也主要由编辑来把关,因为你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整个报纸的呈现。我们很喜欢华尔街体的表达方式,它很严谨,也很轻松,现在是快餐文化,能在第一段里面就交待清楚内容,这部分是编辑对记者的要求。我们开玩笑说,记者出去到处找配料,烹出菜肴来的其实是编辑。比如当时我在做宝马案的时候,有一个社会新闻的记者在前面做,当时的编辑也是陈志华,他就把我也借调过去了,去配合调查。其实我以前也做过很短的一段时间社会新闻。要调查的是一家做高速公路建设的建筑公司,大家都知道,这是需要资质的,而这家公司又经常越过资质限制拿到许多项目。我先去了黑龙江省交通厅,准备直接找他们厅长,但厅长不在,去北京开会了,所以那个接待的人就帮了联系了些我想见的人,就是拉过来一帮老板,我就和他们聊,比如为什么你们拿不到工程?他们就说,那家公司最初是属于劳改场的基建处,就是把劳改犯拉去修路去了,原来是从司法局劳改队那边分离出来的。那大家可以想想看,这样一家公司怎么可能会跟司法没有关系?哥哥是董事长,他的上级、下属,怎么可能没有关系?当时的编辑就说,再继续查。于是我又从律师那里调了资料,整个下来之后,我发现官商之间是如何勾结的,为何那个人撞了人之后还能从司法那边逃脱出来,这就一目了然了。整个过程中,编辑都在通过他的判断去指导,当然,编辑也有猜错的时候,但整个还是由编辑在把握,知识架构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对编辑的要求是,通俗一点来说,编辑要真懂。而且与记者打交道,既要相信也要质疑。

  所有的平媒记者都是网媒的记者

  其实网络编辑太幸福了,所有的媒体记者都是你们的记者,你们可以完全调动他们来为你们服务,他们已经培养得很好了,只是他们能否为你们服务,这只是一个沟通的过程。而且网络也不需要考虑版面,但比如平面媒体的广告就要占去一定版面。新京报最初基本没有什么广告,但现在的广告也上来了,上的稿件就越来越少。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以前的南方都市报,一天就要砍掉几亩树。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报纸要被网络取代。比如财经除了有财经杂志以外,还有一个网站,像路透一样。大家也能看到,现在买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现在也已经不看报纸了,我感谢各位提供信息给我,我基本上都是在网上看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baopay.com/sjyd/sjyd/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