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广为谈论的核心素养,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智力(intelligence)或能力倾向(Aptitude),是个体后天习得的结果;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孕育与发展起来的,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我们要客观认识与评价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在促进人的素养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学校在人的素养生成中有着怎样的优势和不足?课程作为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在促进人的素养生成中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一、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出路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关于学习者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和分析课程与核心核心素养培育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加德纳将学习者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直觉学习者(intuitivelearner),如对语言一学即会的幼童,运用成千上万年进化来的自然而天真的理解力,得出关于物质和人文世界似乎合理有用的原始观念、看法等(如相信地球是平的)。第二种类型是传统的学生(traditionalstudent),他们希望掌握学校课程所包含的读写算技能、概念和其他教学内容。第三种类型是学科专家(disciplinaryexpert)或能手,可以是任何年龄的、熟练掌握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概念系统与技能的人,他们在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能运用这些专门知识来阐释新现象。他们的知识不局限于一般的从课本到考试的环境,而是达到了真正的理解。
从对知识真正理解和运用的角度看,我们最好是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学习相关知识,积累鲜活经验,即所谓“做中学”。如我们最好在航行中学习有关航海的知识,在经商中学习有关商业的知识,等等,这也正是社会教育的优势所在,是古老的学徒制经久不衰的原因。而学校和其他非正式教学场所最大的不同恰恰在于:学习知识的地点远离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地点。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实际上是一个“去情境”的场所,尽管世界各地的学校课堂情境不完全相同,有大班额,也有小班额;有的秧田式静坐,有的可以随意组合;有的时尚,有的原始……但在与知识发生的关系方面却大同小异。人们设立这样一种“去情境”的专门教育机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通过学习知识抽象而成的“符号系统”(而不是直接经历)来获取知识;可以同时教授不同的学科(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个体如果不了解这些,那么就无法有效融入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而人在一个“去情境”的场所相对集中地学习不同的符号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只了解符号形式,不能充分理解它的实质意义,也就难以有效运用符号系统传承和创造知识。这也就是加德纳所说的“传统的学生”所面临的困境。
加德纳也给我们指明了学校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让学生像“学科专家”那样去学习和思考。他在《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一书中倡导“为理解而教”,提出“教导学生理解重要学科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探讨一些重要的问题时,应该有相当的深度,并借此了解科学家、几何学家、艺术家或历史学家遇到这类问题是如何思考和如何理解的。”他指出:“让学生研究各种学科的目的,不是企望他们变成该领域的小小专家,而是训练他们的思维模式。”
而当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加德纳设想的要复杂得多。第一,学科是重要的,但它并不能“代表了我们处理几乎所有问题的方法”。学科知识是在近代才被正式的文字与图解固化、保存下来。已有学科无法穷尽所有问题,特别是未来社会的问题。同时,现实问题通常是综合性的,它不能只从单一的学科视角去分析、解决。第二,学科思维是分析性的,人的直觉思维是整体把握、快速判断。过度的“学科训练”,直接导致学习者直觉能力、兴趣和好奇心的丧失。这将阻碍人的素养尤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笔者以为,学校育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协调和平衡直觉学习、符号系统学习和学科专家思考三者的关系,特别是既能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理解和掌握符号系统,又能保持与生俱来的直觉创造,不为某些过时的、迂腐的学科观念所束缚。
二、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价值定位
1重新审视课程的价值定位教育无所不在,且大部分教育是在无形中发生的。人的日常行为主要是靠观察别人来学习的,我们在他人自以为没有人旁观的情况下,通过观察他人学到了很多东西。故而我们呼吁教师应以身作则示范美德,但这不等于说学校能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方面包打天下。恰恰相反,许多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士)都认为道德培养属于家庭或社会的事。中国古代讲“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所强调的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者的道德示范作用。
我们把课程看作是学校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这意味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那些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教育是没有课程化的,不见得就不好。同时,我们将课程看作是主要载体,也说明这个载体并不是唯一的。所谓课程的核心作用,指它在诸多育人环节(教学、考试、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并不是指它本身就成了教学、考试、评价和教师。“教师即课程”是课程民主化思潮中对学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重要作用的一种强调。
课程是什么呢?它是对学生学习的领域和目标、内容和资源、时间和进程、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设计。
首先,它是一种预先设计。尽管设计的主体有所不同(国家、地方、学校),预设的内容有所不同(现代课程更加注重系统设计,不只是学习内容和进程),但它们都是对学习活动的预设。好多课程可以不教,由学生自学、选学。
其次,以文本为主要形式加以呈现。国家课程的主要物化形式是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国家审查通过的教材形式出现,包括纸质的和电子的。我们如果将实验仪器、图书馆也视为课程,那么教室、操场也是课程,这样的课程就会让人感到没有边界,过于泛化了。
再次,课程对各相关领域具有导向与规范作用。既然课程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设计,我们也就期待它对教学、考试、评价、教师培养和培训等领域发挥多种作用:首先,具有导向和引导作用;进而,是具体的操作指导,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补充学业质量标准,旨在增强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再者,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并且通过统一的考试、评价等来强调它的规范(基准)作用。目前不少学校对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任意解构,也不使用国家审查通过的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强调课程的法规性质有其现实意义。
2课程要有效回应学校教育难题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独特价值,是指它要努力破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效回应前述问题。
首先,课程要有自己的边界。课程作为一种预设,不是漫无边际地包揽教育的所有问题,使所有教育活动都课程化;而是要为教学生成留有余地,为儿童的直觉创造、自由发展留白,把儿童自己的生活还给儿童。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鲁洁教授说:“所谓教育科学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的科学?你能了解到一个小孩他的可能性在什么地方?……因为人是活的,他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发展。教育永远不能完全读懂儿童,那留下来的唯一一条道路就是给他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自己发展。”
其次,要充分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