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论《中国抗战档案文献丛书》的编校
出版
科学
/12/21
Thursday
栏目名称
编辑学/编辑工作
刘春莉
本文共字
预计阅读13分钟
如何编校文献类图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牵涉格式体例、新旧词条选择、一词多义的理解、异形词处理、工具书运用等诸多方面。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执行方案,就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事情。本文总结《中国抗战档案文献丛书》编校中若干规律性的内容,希冀能对档案文献类图书的编辑和校对人士有所助益。
关键词
文献丛书 图书编校 校对方法
抢救、发掘档案文献,乃是出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的抗战大后档案文献卷帙浩繁,涉及面广,其抢救、发掘、整理、出版点多面广,繁难苦累,自非一日能毕其功,显为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如山似海的第一手资料,如何取舍、编辑、校勘,也是系统工程。《中国抗战档案文献丛书》涉及军事类、政治类、教育类、经济类等,资料来源有报纸、期刊、电报、信函、标语等。文章作者众多,行文风格不一,数字用法不一,有无标点不一,资料完整度不一,格式体例不一,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为此,在做编辑校勘之前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编辑说明”。否则,编者不知如何着手,读者也难明其义。
出版档案文献的总原则是“不诬古人,不惑来者”。档案文献出版的主要目的是留史存真,保持原文写作时的文化味道。但留史存真是相对的,并非说其中的错误也不改。以文字为例,抗战历史文献多是民国时期文人所写,文章文白夹杂,用字晦涩,一些文章不用句读,一些字词至为生癖甚至不识,一些字词不为《现代汉语词典》所录,因此原稿中的文字差错很多。那么,编辑该如何进行文字加工,校对该如何进行文字校勘呢?以错别字为例,通常的方法是在错别字后面补上正字,并用六角括号将正字括起来。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简洁、明了。但处理得不好,就会发生“诬古人、惑来者”的憾事。为此,笔者不揣简陋,以《中国抗战档案文献丛书》的文字编校为例,总结一些经验和规律与大家探讨。
No.
壹
勤翻《现代汉语词典》,但不囿于《现代汉语词典》
有些字词,仅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比如“四出﹝处﹞轰炸”“屏﹝摒﹞除不用”“从﹝重﹞新建立”“通电申﹝声﹞讨”“坚﹝艰﹞苦领导”“强毅厚重的轨﹝规﹞范”,这些例子中,“四出”“屏除”“从新”“申讨”“坚苦”“轨范”都不能更改,为什么?只要翻翻《现代汉语词典》就能看到,这些字词都有列条和解释,说明它们是完全可以使用的,而且用得得体,准确到位。改动后的字反而体现不出原字的准确性,也没了民国时期那种文白相杂的韵味。捉刀以伐的人,见着它们有些眼生,以之为怪类,于是妄下刀斧,把好好的词章批得不伦不类,遍体鳞伤,而且诬了古人,于文章提质没有,甚而反为败笔。
但皆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绳,凡《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的词条一概不用,这样的做事原则亦不可取。须知,《现代汉语词典》只属中型词典,而历史资料文献往往不是现代文,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查不到的。如“与汪精卫尚有秘密连﹝联﹞络”中的“连络”,《现代汉语词典》未收,但查《汉语大词典》可知,“连”释义有“联络”义,“连络”用法正确。再如“我们以文化界一份﹝分﹞子的资格……”中的“份子”,依《汉语大词典》不改,“份子”释义为“属于一定阶层、阶级、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又如,“凡经核准缓役之工夫,……其有违反规则不合缓役条件者,得迳送当地兵役机关服役”中的“工夫”指工人,与“农夫”相对,与《现代汉语词典》“工夫”的所有义项都风马牛不及,若囿于《现代汉语词典》,无异缘木求鱼。还例:“历祁寒酷暑之苦,冒弹雨枪林之危”中,“祁”义为“大;盛”,此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未列,但可以在《汉语大词典》上查到。可见,编校历史文献图书时,遇到生字、生僻字,要利用多种检索途径,不能仅仅依靠《现代汉语词典》,更要查阅各种大型工具书,或者借助网络。
No.
贰
切忌妄改旧用字词
孔子编《春秋》,明知其误而不予更正,用的就是“死校”,目的是为后人立法,不要人们对文献和书稿妄加臆断和更改。民国时期一些字词用法有别于现代,如“那”“藉”“底”“象”等,不能改。
比如,“歌声在那里,民族解放的战士也在那里”中的“那”不能改为“哪”;“对共产党员顾正红等同志底屠杀”中的“底”不能改为“的”;“惹得一群群乡村孩子,象蜂子般拥来观看”中的“象”不能改为“像”。“正因为是纪念日,有些商店,亦藉此休假一天”中,“藉”不能改为“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藉”作为“借”的繁体字,以前的版本中有说明,“藉”同“借”。
为何不能改?因为那时人们就是这样用、这样写的。这是事实,不容更改。这就叫留史存真。如果照通常做法用六角括号更改,就说明作者当时写了错别字。这不是“诬古人”吗?
除这几个常见字外,还有很多字都有旧时用法,在文献资料中不能更改,应予保留。如“翦﹝剪﹞灭汪精卫的天罗地网,已到处张布”中的“翦”旧同“剪”,不应改。我们要尊重历史,当时人就是这样用的,这样写的。不唯古人如此,今人一样有这样用的,特别是一些长者、博学多才者。所以,唯有多学,学做杂家、大家,才能更好胜任编校工作,才能“为他人做好嫁衣裳”。
No.
叁
不妄改具相通义项的字
中国汉字,数量庞大。每一个字,义项少则一项、几项,多则十几甚至几十项。要想在头脑中将每一汉字之义项记牢,实则不能。那么,在准备改动某个字的时候就应好好斟酌一下,不能颟顸从事。
比如,“此不过为敌人侵略之又一方式,足征﹝证﹞敌人之武力侵略,已完全失败”中,“征”有“证明”之义,用法正确,并不是“证”的错别字。“汪逆利欲薰﹝熏﹞心”中,“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同‘熏’”,也不是错别字。“使国无弃材﹝才﹞”中,“材”是“指某类人”,如“蠢材”,用法得当,不可更改。
其他如“侵陵﹝凌﹞中华”“领队标帜﹝志﹞须随函送发”“患得患失反覆﹝复﹞无耻的角色”“益足见其技﹝伎﹞俩之恶劣”“本份”“峙等拱卫陪都,尤深义愤,誓申﹝伸﹞正义”中,“陵”有“欺侮,侵犯”之义,“帜”有“标志”之义,覆”与“复”有相同义项,“技”有“不正当的手段”之义,“份”有“本分、名分”之义,“申”有“伸展、伸张”之义,都不是错别字。这样的改法,一是不尊重原作,违背了“忠实原稿”的原则,更是不尊重作者,裭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权利。作者当时为了觅得一字,拧断了几根须,或许也是有的吧。这样改法,不唯诬了古人,也惑了来者。
No.
肆
正确辨识繁体字
一些汉字好用,因其没有繁体字。另一些则不然,它们不但有繁体字,有的还有异体字,甚至好几个异体字。而且,其繁体、异体有的还要分义项。因此,编校时必须仔细辨别其正误。
比如,照“我们现在正是踏上最后胜利前所必经的最大艰钜﹝巨﹞的阶段”的改法,意味着“钜”是“巨”的错别字。实际上,作者写的是“鉅”,它是“巨”的异体字,在加工时被改为“钜”,又由于“钜”字是个简化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单字出条,所以就出现将“钜”改为“巨”的情况。正确的改法是直接用“巨”字。
再如,“劫持政府,箝﹝钳﹞制舆论”中,“箝”是“钳”的异体字,当时人是很喜欢用此类异体字的。在出版此类文献资料时,本来原则就是一般文字不用繁体和异体,为什么要如上处理呢?直接将“箝”改为“钳”就行了。
又如,“乃是我们中国坚决走上战以求胜的明徵﹝征﹞”中,“征”的义项是“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徵”就是“征”的繁体字,直接将“徵”写成“征”就行了。
No.
伍
改必有据,切忌妄改
原稿本无误,编校误改之。忠实于原稿,是校对的一个原则,但同时要敢于质疑,对编辑环节进行补充与完善,尽量弥补编辑之不足。但如果对某些字词拿捏不准,就会“无是生非”,所以要做到“改必有据,切忌妄改”。
比如“加意﹝以﹞爱护”。原文具有明显的“文”的韵味,经校对一编校一改,“文”味全无,成地道的“现代文”了,动一字而全篇读来其味索然。假使此文作者有知,定会大动肝火,不定还会骂娘。所以,编校时动笔一定要慎之慎之。
又如,“他拿着这面旗子,吆喝一声,‘喽啰们飞滚南京去着’,这种形相﹝象﹞,南京城里三岁孩子见了也会叫一声‘妖孽来了快避快避’”中的“形相”,当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找不着,容易被《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形象”干扰,以为只有“形象”才是“正神”,“形相”肯定是个“妖孽”,于是,挥刀将其批去。殊不知,“形相”在《汉语大词典》上就有条,义为“相貌”。此义用在这里,恰得其所。改后,反非其义。
再如,“更须使每一同胞都知道力行新生活是我们国民自强自力﹝立﹞的始基”中,“自强自力”又受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以为“自立”有条,“自力”无条,是个错别字。其实,“自力”就是“尽自己的力量,靠自身之力”,“自强自力”用得一点儿没错。
还如“衣服以整洁朴素为主,非不得已,在抗战时期内最好不添制﹝置﹞新衣”,“制”也是不当改的。
No.
陆
异形词的处理
异形词,音义全同,仅是写法不同而已,不影响文意理解。作为现在的出版规范,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是不能强加在“古人”身上的。文献资料理当保留当时作者的写法(不针对繁体字和异体字言)。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少一次更改可以少出一次差错,也可在无意中告知后来者文字乃在演变。
一些字词是不能更改的,如“到处发生磨﹝摩﹞擦”“言之甚为透澈﹝彻﹞”“宏﹝弘﹞扬于世界”“奢侈的生活,过度的糜﹝靡﹞费”“原﹝缘﹞故”“混﹝浑﹞水摸鱼”中的这些,否则,意味着它们是“古人”的错别字,这岂不是笑话?
有时,一些字词的运用要兼及几个方面考虑,有可能两个字义项相通,有可能又牵涉异形词。比如“届时仓卒﹝促﹞应付,顾此失彼”。为什么会有这种改法呢?原来,《现代汉语词典》有“仓促”词条,而无“仓卒”。实际上,“卒”同“猝”,“仓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仓促”的次选词。所以,“仓卒”是正确的。
总之,在处理档案文献资料书稿时,要慎之又慎。一要纠错,二要慎改;要提质,不要降质;要保留原作的风味,不要搞出怪味。最后,引吕叔湘先生之言作结,“非不得已不改”。
原文载于《出版科学》年6期
欢迎个人转载,公众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简介
刘春莉
重庆出版集团一级校对
〔中文编辑校对2(QQ群):,中文编辑校对(QQ群):〕
可在QQ中搜索群号,也可直接用手机QQ扫描下方 中文编辑校对(QQ群):
篇编校及文字类经典文章,新闻出版专业书籍、国标、辞书等共个共享文件(免费下载)。分栏目查询
专业知识、国家标准、业内资讯。内容权威,来源可靠。欢迎白癜风怎么回事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