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北京国际汉学大会期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A.B.罗曼诺夫(А.В.Ломанов)先生将不久前在莫斯科出版的《俄罗斯友人眼中的中国》(Китайглазамироссийскихдрузей,,Москва)一书送给了我。
由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М.Л.季塔连科(М.Л.Титаренко,—)院士主编的《俄罗斯友人眼中的中国》,是二十一位当代著名的俄罗斯友人的二十篇“看中国”合集。包括:“相识中国”(齐赫文);“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和认知这个国度的导引”(季塔连科);“正如中国朋友所说:中国是我的第二个祖国”(罗高寿);“中国学研究者的自白”(欧福钦);“我与中国学者的交往”(李福清);“中国——特殊的国度”(沙巴林);“我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嵇辽拉);“我的一生中国学研究中的中国”(华克生);“’莫斯科—北京!’我的中国”(卢基扬诺夫);“与中国在一起的五十五年”(库里科娃);“这些关系应该珍惜”(特里丰诺夫);“中国学家看中国”(卡尔涅耶夫);“文学正是我们友谊的精神基础”(巴维金);“我的中国印象”(玛玛耶娃);“上海的蜕变”(戈尔布诺娃);“同仁——贵州之路”(В.Л.拉林);“三个中国”(克鲁什斯基);“回忆在北京的求学岁月”(А.Г.拉林);“希望和改革时代的中国”(罗曼诺夫);“边境合作氛围中的中国”(马卡洛夫、古鲁列娃)。
季塔连科
这些“看中国”以无法重复的独特和丰厚,使“倾注一生六十余年的时光研究中国,并使俄罗斯认识自己的伟大近邻的”[[1]](1)汉学家季塔连科院士充满了欣悦[①]。在他看来,这部文集五彩斑斓的内容主题用中国的老话“百花齐放”来形容再恰切不过了。但是继“百花齐放”后的“百家争鸣”却不能说是辩论争讨,而是充满了深厚情感的叙述和深刻的哲理阐释,以及一连串真切的往昔事件呈现,向读者打开了一扇扇中国景象的窗子。
其一,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域外见证者,文集作者珍藏了许多难忘的历史忆念。
齐赫文(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Тихвинский,—)院士在“相识中国”一文中首先谈到年在重庆与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任中国驻莫斯科大使、国民党左派邵力子先生的相识,两位先生当时为他取了中文名字“齐赫文”。
齐赫文院士还清楚地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年6月的一个晚上,他收到了与毛泽东主席在当时的北平西郊双清别墅共进午餐的邀请。这次有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参加的无拘无束的午餐令人终身难忘。毛泽东主席详尽地回答了齐赫文提出的如何看待孙中山、严复、康有为等历史人物,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关系等问题。当时,齐赫文也提出了他特别感兴趣的中国未来是否会用拉丁字母替代象形文字的问题,齐赫文还列举了年代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由瓦·米·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和中国学者瞿秋白、吴玉章倡导的汉语拉丁化字母新文字实验。毛泽东主席回答说:他了解这些以欧洲字母代替象形文字的改革实践,日本也有类似的尝试。但是他反对将象形文字改为字母,因为这样会失去保存在象形汉字中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内涵。[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