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网公教学术浅谈犹太教2中

我们需要信仰,更需要在信仰的基础上加以钻研和学习。《公教文译》与天主教中文网一起为您提供一个教会学术研究资料平台。

浅谈犹太教

[本文译自德国维尔茨堡天主教神学函授学院高级课程第5册《犹太教》(TheologieimFernkurs,KatholischeAkademieDomschule,Würzburg,AufbaukursLehrbrief5:DasJudentum),作者KatherineWolff为熙雍修女会修女。]

作者:Sr.KatherineWolff

译者:杜海龙

伴随着《塔耳慕德》的编撰完成,所谓“中世纪的犹太教”也拉开了序幕,并经历了启蒙运动时期和随之而来并持续至十八世纪的犹太思想解放运动(哈斯卡拉/Haskala)。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犹太人开始散布于世界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了犹太聚居地。这段犹太教发展历史因其时间跨度大、地理分布不均,所以其内容也颇为丰富,我们在这里只能简要地梳理一下。

1.阿什科纳斯犹太传统与色法拉德犹太传统的形成

犹太人散居于世界各地,导致了犹太教两大基本传统的逐渐形成,并对今日犹太教的整体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就是阿什科纳斯(Aschkenas)犹太传统与色法拉德(Sefarad)犹太传统。、

阿什科纳斯和色法拉德是今日德国和西班牙的希伯来名称,这两个地区是阿什科纳斯犹太传统与色法拉德犹太传统的发源地。阿什科纳斯犹太传统主要流行于东欧和德语区,而色法拉德犹太传统则主要流行于罗曼语区和北非。

存在于这两大犹太传统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教派性的,而更多地是体现在了文化上和礼仪上。

比如,通行于这两大传统之中的希伯来语是有差异的,今天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所讲的就是“色法拉德希伯来语”。通行于阿什科纳斯犹太传统中的“依低语(Jiddi)”是由希伯来语和德语混合而成的一种语言,而通行于色法拉德犹太传统中的则是“拉地努语(Ladino)”。两大犹太传统也拥有各自的、深受当地环境影响的音乐风格。

首要的一点在于,这两大犹太传统各自都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敬拜礼仪、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生活习俗。在今日的以色列,这两大犹太传统形成了并存的局面,有着各自的最高权威机构:拉比公会。然而无论如何,这两大犹太传统之间的差异并不能与存在于基督宗教中的教派差异一样来相提并论。更为恰当的比较该当是:这两大犹太传统的差异,就如同是共存于罗马天主教会中的拉丁礼教会与东方礼教会之间的差异一般。

2.中世纪的犹太文献

漫长的中世纪也是犹太文献产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礼仪性诗歌、灵修性著作、对圣经及《塔耳慕德》的诠释性作品。

礼仪赞美诗

自《米市纳》产生的第二世纪起,犹太礼仪就拥有了基本的固定模式,在中世纪,大量的赞美诗创作使敬拜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今天犹太敬拜礼仪中的许多赞美歌就是由生活于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之间的西班牙著名医生和灵修家耶胡达·哈肋未(JehudaHa-Levi)所创作。

灵修性著作

神秘主义的灵修,按照犹太传统,肇始于先知厄则克耳的神视,它在中世纪同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犹太人将之称为“卡巴拉”(Kabbala意为:流传)。

这一时期的犹太神秘主义的主要著作是《祚哈尔》(Zohar,意为:光芒)。《祚哈尔》在犹太教中所占有的地位就如中世纪的著名神秘学家迈斯特·埃克哈特(MeisterEckert,约-)与阿维拉的德肋撒(TeresevonAvila,-)的作品在基督宗教中的地位一样,它被认为是这两种灵修传统“对话”的一个结果。

在犹太教中,神秘性灵修一直被视为是容易带来危险的行为,所以只有那些已经与“托辣”有了深刻交往经验的人们才适于从事神秘性的灵修。

比如,在《塔耳慕德》中曾经提到,包括阿克巴在内的四个男人进入了“乐园”(Paradies)。当他们返回人间后,第一个人死了,第二个人疯了,第三个人丧失了信仰,只有阿克巴在这次经历之后,没有灾祸临头;相反,他日后成了以色列的一位伟大导师,并最终作为一个神秘学家死去,他为“唯一的神”做了见证。

对圣经及《塔耳慕德》的诠释性作品

在中世纪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诠释《圣经》和《塔耳慕德》的作品。现以两个著名学者为例说明:

拉比撒落满·本·依撒格(RabbiSalomonbenIsaak,-),又名“拉什(Raschi)”,阿什科纳斯犹太人,长期生活在法国的图耶斯(Troyes),也曾有一段时间居住在德国的美茵兹(Mainz)和沃姆斯(Worms,今天在这里还保存着所谓的“拉什之座”[Raschi-Stuhl])。他写了一部圣经注释,在这部作品中,他不仅大量援引了过去的传统释义,而且也以第十一世纪法国犹太人的生活为基础背景,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还写了一部对《塔耳慕德》的注释,这部作品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现今每次出版《塔耳慕德》时,人们都要将他的注释、及其弟子们写的补充和异议作为附录一同出版。

梅瑟·本·迈孟(MosebenMaimon,-),又名“迈孟尼德斯(Maimonides)”,色法拉德犹太人的杰出代表,长期生活在西班牙和北非地区,是一位医生、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作品。他写了一部对《米市纳》注释,还编辑了一部犹太法合籍,对过去繁杂紊乱的犹太法律文献进行了非常系统的归类和整理。

当然,迈孟并不是唯一对犹太文献进行典籍化整理的人,今天仍在使用的犹太典籍《苏哈纳阿如合》(SchulchanAruch,意为:铺好的桌子)就是出自于第十六世纪的约瑟夫·凯罗(JesephKaro)之手。

此外,迈孟还撰写了《十三信条》(13Glaubenss?tze),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这个《十三信条》是以“信经”的方式概括总结了犹太信仰的基本教义。迈孟的《十三信条》至今仍然存在于每一本犹太祈祷书中,并在安息日的礼仪中高声吟诵着。

3.犹太人在中世纪社会的生活

谁如果只了解拉什或迈孟就很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犹太人在中世纪的社会生活中还是相当不错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虽然一直存在某段时期或在某个地区,犹太人能得到世俗政权和教会的保护,甚至可以说彼此间能够非常友好地相处,在犹太人与基督徒乃至穆斯林之间都有过真正的交流和对话——比如在迈孟时代的西班牙就是如此的一番景象——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对犹太人而言,中世纪是一个深受压制、且不断遭受迫害的时期。

犹太人不仅被排除在了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领域之外,而且他们也被视为可能使基督徒偏离信仰轨道的一个宗教性危险。原本旨在从异教徒手中解放圣地和耶路撒冷城而发起的十字军东征,不久也转而开始针对本国的犹太人:人们根本不需要长途跋涉去与异教徒作战,敌人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而且,即使没有十字军东征运动,人们也已开始迫害犹太人。他们的经书被公开焚烧,他们被迫聆听那些专门讨论他们“执迷不悟”、“顽固不化”和“不忠诚”的讲道,被强制参加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话”,而这样的对话目的只在于向他们“证明”基督宗教才是真理的所在。最后他们也常常被置于了一个“或受洗或死亡”的选择之中。而从根本上消除犹太人影响的措施之一就是驱逐出境。这样,犹太人早在年就被大规模地驱逐出了西班牙,这仅是一个最著名的例子,但却不是唯一的。在中世纪,犹太人也同样曾被迫离开了英国和今日的德国。中世纪也出现了强行划定的犹太人居住区,即所谓的“Ghetto”。这个词汇究竟是如何来的至今仍不能完全肯定。它有可能是源出于威尼斯,在那里犹太人被迫集中居住在临近一个浇铸作坊(=Ghetto)的地方生活。另外的一种可能是它源出于希伯来文中的“get”,意为“分离、区别”。强行划定的犹太人居住区事实上远比其称谓“Ghetto”之出现要早得多,它原本是指一个用围墙环绕起来的城市中的某个部分,犹太人必须居住在这个“城中之城”之内,其“城门”在晚上大多是被锁起来的。有些地方甚至只允许犹太人居住在城市的外边。但是也存在着这种情况:犹太人主动为他们自己来建造一个“Ghetto”,也就是说,他们自愿集中居住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对犹太人而言,深入专研学习犹太经典同样也是一种生存的手段。因为只有在这里,以及与此相应的生活实践中,他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本性,这使他们能够在渡过那艰苦岁月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信仰,不丧失自我的本性。

福氏中心授权天主教中文网刊登《公教文译》

本中心特别授权“天主教中文网







































白癜风有什么办法治疗
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baopay.com/zywt/1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