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也许有时很脆弱,但也可以无坚不摧。梦想,也许有时很缥缈,但也可以澎湃热血。
第二十二个记者节如期而至,本报推出“岁月更迭,奔跑不止”特刊,新老记者和他们的朋友、家人“围坐一席”,回忆、寄语,“吐槽”、祝福,忆初心、话坚守、写担当,共同致敬记者节——
???观看视频“特刊”诞生记
凝聚崇法向善的力量
彭哲辉
“”——我们的节日。
新闻工作是我的梦。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跨进报社的大门,在编辑老师们的指导下,开始重新认识文字。版样纸那一个个小小的“窗口”,让我数年不辍地在此瞭望无垠的世界。第一篇成为铅字的文章,署名“实习”的字样,珍藏在剪辑的报纸中,珍藏于深埋的记忆里。数不清的第一次,组成一行行前进的脚印——无怨无悔。
新闻工作是一种坚守和奉献。从青春岁月到两鬃斑白,报纸的字里行间,藏着无数的满天繁星,藏着无数折叠的时空,折成了我们额头上深深的印痕。今年,我们又送走了几位报社的老同事,他们或退休或离岗,离开时,我感到他们的那种恋恋不舍。他们为报社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当我们不再年轻,但愿我们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坚守着我们的追求。我们一直奔跑在追梦的路上。我们践行“四力”,融合发展,做好全省法治宣传的主平台主阵地,为助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舆论支持。我们有一种执著,不断记录全省法治进程的点滴,讲好真实感人的法治故事;我们有一种信念,凝聚全社会崇法向善的力量;我们有一种愿望,让平安和谐永驻人间。
金灿灿的秋景,立冬的小雪,美丽了蔚蓝的天空,装点着我们的梦。
好习惯VS坏习惯
马柳枚
人们说,坚持21天,就可能会形成某个习惯。那坚持21年或者以上呢?
干了一辈子记者,没有掌握多少专业精深的本领,反倒是养成了挑刺的毛病,每天如果不给看到的带有文字类性质的一切东西挑点刺,那日子简直缺盐少醋寡淡无味——这习惯常常整得自己寝食难安。
最想吐槽的,是近来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情景和对白。
镜头一:千难万险地接上头了,两名地下党员却拉起了家常,还互相调侃,最多分手时深情款款地嘱咐“你要小心”以显示危情。
镜头二:端着抗战时期的枪,穿着解放战争时期的装,却操着二十一世纪的腔,动辄杵着脑门叫喊“信不信我一枪毙了你”。
镜头三: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为了凸显主角个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纪律,或冒失突进,或儿女情长,置战友生死以及胜败大局于不顾,反正怎么拧巴怎么来。
等等等等。
有人说,商业片么,看个乐呵博个流量呗。
可是,审美呢?家国情怀呢?
其实说到底,细节的粗鄙、语言的苍白背后是功底虚弱和储备匮乏,书读得不够。
想起了老总编曾经耳提面命的:读书可有讲究了,有演义不看小说,有史志不看演义。
反观身为“杂家”的记者,是不是也常常“半瓶子晃荡”呢?挑刺很痛快,自己也毛病多多。在人人都可以做媒体的今天,这个“职业病”更拖后腿。还是要好好读书呀。
这份情太想念
焦占伟
离岗3个月了,心却还没走出单位。编辑打来电话,声音好亲切,似乎好久没有听到同事们的声音,不免有些意外和惊喜。寒暄过后,进入正题——记者节约稿,字感想。编辑也太吝啬了,好歹与你师徒一场,为师将近30年的光阴、青春、心血都在这里,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这万千感慨怎能用几行文字形容。可再一细想,编辑历来惜版如金,哪个新闻人没有感慨,知足吧。
新闻这个话题不聊了,单说这份感情。虽然时光无法倒流,我们都是光阴里的过客,但那些光阴却是每个奔跑者永恒的记忆,还有那份缘、那份情永难割舍,值得一生收藏,就像我们对故乡的思念。
结束了一段忙碌,又进入了另一段忙碌,这就是人生的意义。静夜时,不由自主地想到报社,想到曾经一起忙碌的同事,仿佛就在昨天、在眼前,心中涌起莫名感伤。假如有一种发明,想见报社同事,他就在身边而不是仿佛,那该多好,又开始胡思乱想了。
前几天晚上10点,我在单位附近停车,又“走错”路了,绕到了单位楼下,默默地看着单位,仰视着15层的灯光,倍感温暖,暖到泪流……
远方
是星辰大海
郝丽娟
新闻,只有拥抱进步,才能生生不息。此句,从业一日,铭记一生。
曾记得,第一次采写新闻,稿件改了两遍还是被毙掉,于是再改、再毙,再毙、再改,直到过关见报,看到油墨中的名字,我心飞翔;曾记得,第一次出差外地,参加省人大召开的现场会,回来制作的消息获得好评,自此被点名参加当年的“两会”报道,“一站”十年,成就感满溢;曾记得,第一次跟随“三晋环保行”记者团赴11个地市采访,面对污染企业主,我们犀利提问,为正义发声,第一次体会到记者的使命与担当,自豪感充盈;曾记得,一位因公致残的当事人,补偿款10年拿不到,于是我们启动舆论监督,把一篇又一篇滚烫的文字送到法院院长的案头,不到一周时间,22万元补偿款便通过法院执行局转到当事人手中;曾记得……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讲述法治故事,传递法治声音,我们一直在路上。
此刻,我们脚踩大地,仰望星空,远方,就是星辰大海……
我们都是幸运者
邢晓瑞
还记得,第一次独自采访前夜的辗转难眠。
还记得,敲门的手高高举起,却迟迟不能落下。
铁肩担义二十二,妙手文章几春秋。翻阅《山西法制报》第一本合订本,年6月12日头版头条刊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欣然挥毫为《山西法制报》题写了报头。
三十七年后的今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从“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山西法制报》的创刊元老们,我的前辈们、老师们参与、见证了这段普法历程。
三十七年后的今天,《山西法制报》的《明镜》副刊仍然让您常照常明;《生活与法》栏目一直促您自珍自重……创刊当年的合订本中,《三晋古案新编》栏目引起我注意。原来今年7月,《山西法制报司法行政专刊》开设的《法治文化在山西》栏目开篇文章(《山西法治文化的渊源》)的作者寓真,一直是《山西法制报》的忠实粉丝,80岁的老人再一次为我报投稿,这次他带来几十位投稿人。
恍然间,似乎什么都没变,又似乎什么都变了。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在时代的长河中,我们犹如细小的沙粒随着滔滔河水不断冲刷河床,小沙粒划下的细痕或许需要高度放大镜才能看到,但它参与了,实践了,见证了,也记录了。作为报人、媒体人,我们是何其的幸运。
十年
皮囊寻心
李青
“灯下细看我一头白发,去年风雪是不是特别的大?”这是台湾诗人杨牧年过五十后,写《时光命题》那首诗的头两句。
记忆深刻,源自白岩松在很多场合里引用。
白岩松要的立意,是这首诗即像一种总结,也像一种准备,重要的是与自己相处,先要有这种心境来打底。
少时,傻乎乎,懵懵懂懂,倔强地俗不可耐。青春被岁月层层包裹后,竟生出伤春悲秋的意味来。此刻,还真有风有雪撩拨着我,让我的心无处安放。
报纸、电视、广播,被贴有“传统媒体”的标签后,在以往呆板、迟钝的性格里,“别扭着”转型。可放眼“围墙”之外,新媒体时代浪花飞溅,自媒体异军突起,很多更是长势野蛮粗暴。
无论姓“传统”,亦或姓“新”、“融”,传播的方式可以换、形式可以变,但媒体的本质和原则确是核心要义,优质的内容是王道。
我拿着记者证,心怀忐忑,时时警醒却格外珍惜。读过白岩松的书,“新闻人”这个角色,我是不合格的,但并不影响那略显矫情的“新闻理想”做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业界风云变幻,新闻人如何在风暴中除去皮囊、安顿内心,再定位角色,是个痛并快乐的命题。
仓央嘉措说:“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从青涩到金黄,需要多少巧妙的步伐来打怪升级?至少,时间不会等着你。
我想,在一天从早到晚的阳光挪移中,往有趣走,往乐观走,往更大的自由走。走着,才能云开见月明;走着,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走着,方能找到“出路”在哪里?在什么地方?
最后,我的第十个记者节,节日快乐!
初心在
就会有诗和远方
郭海荣
那可是自带“无冕之王”的光环啊,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憧憬一脚踏进新闻行业。入职后的第二年,那个飘雪的季节,我自豪地度过了第一个记者节。一路走来,历尽坎坷,感慨无限,收获良多!
从拿着纸笔飞速记录,到揣着手机录音录像;从点灯熬夜爬满格子,到轻点鼠标网来网去;从走街串巷售卖报纸,到改革创新“两微一端”……二十余载岁月匆匆流逝,新闻也在悄然改变着模样,全天候报道、即时更新、网络直播、深度共鸣……今天的新闻,可看、可听,还可评论互动,新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成为了我们生活本身。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每个人都成了曾经的“记者”。
然而,舞台在变,初心未改。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使命和担当始终是激发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坚信,只要媒体人按照守正创新的要求,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感知和书写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一定会讲好更多铭记史册的故事。新时代,新媒体,新担当,新作为。我希望在自己光荣退休的时刻,山西法制报这艘航船依然迎风航行!初心在,就会有诗和远方。
变了,没变
李萱
近来,随着几位老前辈的退休,我这样来社近20年的人也成了报社老同志了。呵呵,老了么,老了,看以前的照片什么都不抹,脸上都是胶原蛋白;现在呢,只有垮塌了的苹果肌和深深的大眼袋。老了么,没老,以前工作是纸、笔、扫描仪,用得溜溜的;现在呢,电脑、手机、IPAD,啥东西都能拿来打字、拍照,甚至拍视频。
时代变了么,变了。之前我们是“无冕之王”,现在呢,各种新媒体强势崛起,我们倍感焦虑。变了么,没变,无论何时,文字都激荡人心,无论图片还是视频,记者的积累还在那里,几个镜头、几行文字,抓住核心,明晰要义,诠释重点,言简意赅。经历所在,初心所在,不恋过去,不惧未来。
记者不止
郭晶
每当想星巴克的时候,我想起的远远不止咖啡。
我所想起的,是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某件事、某个人。
它或许是在准备一份采访拍摄方案前的急切、期待和兴奋。或许是和工作伙伴在那个溢满咖啡香的长吧台激烈讨论中的灵光一闪,是大家协力合作时美妙的头脑碰撞。又或许是同采访对象接触时,那一个绽放的笑容,那一次不经意的感动。
这些瞬间,更像是棱镜中的无数个点,共同折射着我身为记者的独特使命——记录并感知。也正是因为这个使命,所以才成为这样的我,而这个使命亦不断激励着我前进的每一天。
于是,星巴克之于我,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记忆。
在这个属于记者郭晶奇妙而漫长的旅程中,我心怀感激,继续记者不止。
美丽邂逅
潘帅
与《山西法制报》结缘,我把它比作一场美丽的邂逅。年的那个夏天,我怀揣着新闻梦走进位于狄村北街的那个大院东侧的小三层楼,与它不期而至,也开启了我的记者之路。
13年,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怀着忐忑心情写第一篇稿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从会议消息稿件到通讯稿件,从版面栏目策划到新媒体报道策划,我像奥特曼打怪兽般,迎接一个个难题,在思考、实践中不断成长。
有人说:“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选择了勇敢和责任。”我常常在想,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融媒体时代,身为构成传统媒体主体的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已有的新闻知识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尽快适应并融入融媒体时代。
回首13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动力依然,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歇!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
咬文嚼字的乐趣
王晶晶
很多人会说“编辑不就是改改稿子吗?”可作为一名编辑,我在与稿子的“过招”中也是尝遍了苦乐。
有的稿件思路不清,读完后你一头雾水,看着就窝火,可只要静下心来,找出个线头,慢慢往下捋,你发现眼前的那团乱麻还竟然扯出了个线团。有的稿件“睡眼惺忪”,去年宣传日是这个活动,今年还是一模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这儿加上一句,那儿画上一笔,让它有眉有眼,顾盼生姿起来。有的稿件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你再帮它找个“难兄难弟”,来个合作联合,“鸡肋”也能变宝贝。即便是咬文嚼字,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每个字自有生命,自有脾性,这个字深沉稳重,那个词积极轻快,这是汉字的玄妙。
编辑文字,是一个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过程,也是一个精雕细琢、百般打磨的过程。外人看着无趣,可在我看来,它五味杂陈,还需慢慢品味。
菜鸟“观察员”的新目标
王若漪
新年伊始,更换部门。没错,我“注视”的人也变了。
消防指战员是一群特别的人,这个概念曾经就足够清晰。但是,把视角集中于他们,绝对是个特别的体验。
今年,山西消防驰援河南,我接到任务电话采访“出征”指战员。短短的时间内,迅速部署、主动请战、凌晨出行的执行力还是震撼到了我这个菜鸟“观察员”。
日常的工作中,看着他们训练、比赛;突发的情境里,记录他们火速出警、耐心救援……重复、紧急是这些日常工作的关键词,但桩桩件件,都充满热情,拥抱未知。
作为“观察员”,复刻这群特殊的人时,有了不一样的领悟——保持热情看世界,细枝末节品人生。
毕竟,这才是我第五个记者节,刚刚开始,挑战继续。换一个角度,写下一个故事、下一次感动!
不一样的“他们”
周利
他们,是跟我们有“时差”的人。
他们的朋友圈里,常常有这个城市的日升日落,有办公室窗外最深的夜色,有某个街道黎明的破晓。
他们,是精力特别充沛的人。
三更半夜,一杯咖啡、一碗泡面、一份外卖,亦或还有一盒感冒药或者咳嗽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初衷不改,热爱不减。
他们,是颈椎不太好的人。一年四季围着围巾,大夏天也套个脖套,就算脖子正在针灸、牵引,也能开心地比着“耶”。
他们,是极富生活情趣的人。琴棋书画、跑步健身,花花草草、三餐烟火,热情洋洒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祝阳光四射的他们,节日快乐!
宝藏“记者团”
孙江
在山西消防干宣传工作已有20余年,接触过众多记者,也最真切地感受过他们的工作状态。坍塌的废墟中、火场的高温前……他们手持相机记录救援瞬间,用文字还原真实现场,他们如同宝藏般,用无限可能做着看似最平凡的事。
如果大多数记者给人的印象是拍照、写稿,那相识十多年的记者小哥,则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年,他作为唯一的媒体记者随山西消防增援南方抗洪抢险应急宣传报道,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每天都过得有点不分“黑白”,可他竟还更新了网络直播的技能,让网友通过直播了解了“洪峰前的岗哨”。今年,他再次和我一同出征河南,采访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