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洁在上海租了个没有网络的小房子专门

李依蔓

年9月,新闻客户端界面网站上线,郭玉洁是界面非虚构项目“正午”的第2位员工。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参与一家机构的初创。

年,前《南方日报》副主编朱德付北上创办的《京华时报》;年,原《经济观察报》团队的于威、许知远创办《生活》杂志;此后还有《Lens》杂志、《单向街》(《单读》前身)等,这些媒体的出现在当时意味着新的尝试和创变,郭玉洁身处其中,不自觉地见证着从年到年十年间的媒体变化潮汐。

然而从事新闻,并不是郭玉洁第一选择。在北大中文系的宿舍床上,她曾在脸盆咣当声和拖鞋摩擦声交织中斟酌诗句,有点走火入魔,却又觉得自己没天分所以放弃了“作家梦”,反正进校第一堂课上系主任就坦言,“北大中文系从来不培养作家”。

年毕业后,郭玉洁进入了一家可以拿到北京户口的建筑公司。一年后恰好《京华时报》在招人,郭玉洁和大部分应届生一起入职了这家刚刚起步的报纸。新员工培训会上,主编朱德付说“新闻是易碎品”,身旁的新闻科班生表现出听腻了的厌倦,对新闻几乎没有概念的郭玉洁却觉得,这话说得太好了。

但很快郭玉洁便在“易碎品”中产生了更大的困惑,选择机动新闻方向,最常做的事是接听市民热线,来电反映的不是地板质量问题就是天花板质量问题;听编辑的话跑到大街上“找新闻”,结果一无所获。郭玉洁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于是再次跳槽,加入胡舒立任主编的《财经》杂志。“也许是北大的招牌有点用吧。”她笑称。

在《财经》杂志,郭玉洁从写产业报道到写文化报道,从记者到编辑,一晃就是4年。之后,她又加入《生活》杂志,时任主编是现在的单向空间CEO于威。四年后,她又再度离开,到以文字为主的《单向街》杂志任主编,编了四期后,加入《Lens》杂志。

四年本科,四年《财经》,四年《生活》,似乎每隔一段时间,郭玉洁就经历一段四年的沉淀,然后再度出发。

年,觉得做得“有点腻”了的郭玉洁决定,离开媒体行业,离开生活了15年的北京,前往台湾攻读创意写作学位。学校不大,也不算知名,是坐落于东海岸花莲的东华大学。

小时候,郭玉洁常望着戈壁滩尽头的天边,幻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片戈壁。她一定想不到,33岁的自己在繁华大城市停留了十几年,轨迹又向南滑到了在台湾可以称得上“偏远”的乡镇。对她而言,那是一段难得的“除文学,无其他”的生活,进行个人自由写作的同时,她也常为纽约时报中文网等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年台湾的学业结束后,郭玉洁决定要回“家”,“而家,是你选择建设的地方。”她避开待腻了的北京,选择到上海生活,不久后接受界面正午主编谢丁的邀请,加入正午团队。

对她来说,没有赶新媒体创业浪潮的雄心,这不过是一份能安心写作的工作而已。对于完整经历过21世纪第一个10年媒体浪潮起伏的写作者而言,没有太多的鸡汤、鸡血和IP的概念,也不见得亲近资本,非要独创个什么样的平台。

郭玉洁出生于年,那一年《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新闻媒体开始向市场化转变。到了90年代,媒体市场化浪潮兴起,广告营业额年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年传媒业上缴利税甚至超过烟草业,成为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

行业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大量的从业者需求。那个年代的许多文学青年进入媒体,比如和郭玉洁同为70年代生人的罗振宇、许知远、李海鹏。“这是极少的可以借写字谋生的道路之一,在初期甚至所获不菲。”

再往后的十几年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媒行业在黄金发展期之后迎来巨变,大批报刊杂志倒闭,众多传统媒体人出走,“新闻已死”的呼声喧嚣尘上。但这个时代资本和名利的风起云涌,和郭玉洁见过的媒体行业变迁比起来,应该算不得什么。变化才是这个行业永恒不变的东西。

已经在媒体圈子摸爬滚打了15年的郭玉洁不混圈子,不参加饭局,不过分关心媒体同行的现状,从不研究如何提高点击量,逆着“潮流”写自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长文章。最近的一篇文章《重返台湾》长达一万四千多字,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得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baopay.com/fzqs/1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