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只是一位屌丝男士写给摇滚的一封情书。
从《煎饼侠》到《缝纫机乐队》,争议总是伴随着导演大鹏。
不少人为摇滚情怀买单,在点映场上“笑点与泪点齐飞”,比如蔡康永就在首映上盛赞,“大鹏你天生是拍电影的”。也有人在豆瓣上打出一星:低俗和无下限,本质上不算喜剧。
16岁那年TA在集安开了演唱会
年1月12日,大鹏出生在吉林省的集安县(市)。如果你已经看过电影《缝纫机乐队》,应该知道,那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小到每走几步就会遇到熟人打招呼的地步。
大鹏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厂工人,母亲是评剧团的主角,在当地小有名气,家庭虽不富裕倒也其乐融融。不过大鹏四岁的时候,母亲得了严重的肾病,不得不辞掉工作,开始去一个又一个大城市治疗,而大鹏开始被寄养在一个又一个亲戚家里,甚至连学前班都没上。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小时候的大鹏,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不调皮。家长都放心自家孩子跟他一起玩儿。这也成为他少年时代学吉他、玩摇滚的通行证——成绩单往妈妈面前一甩,他就可以和朋友继续排练,拉赞助办演出,唱偶像beyond的歌。
但大鹏的摇滚梦,甚至今天的《缝纫机乐队》,还要从那把吉他说起。初一那年寒假,上大学的表叔拿回一把吉他,虽然弹得不怎么样,但足够让大鹏深深着迷。他软磨硬泡,用那一年的压岁钱,买回了一把吉他。集安真的很小,小到找不到一个吉他老师,只能自学。大鹏喜欢躲在厕所里练吉他,因为有回声,琴声和歌声都很好听。每天坐在马桶上苦练几个小时,直接导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抱着吉他就拉不出来…
随着吉他水平的飙升,大鹏开始自己写歌,上大学之前就写了多首,背景第一首歌叫《秋天是用来分手的季节》,就是他16岁时写的。别看大鹏整天“不学无术”,爸妈又疏于监管,但学习成绩却不差,高考前一直维持在前10名,所以他弹琴唱歌这事始终没遇到什么阻力。硬要说有什么阻力的话,就是他总觉得自己空有一身好本领,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啊!
于是,16岁的大鹏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在集安办一场演唱会!
那一年是年,在一个几万人口的小县城,一个高一的学生,要办一场演唱会,这听上去简直比《缝纫机乐队》的情节还夸张。但大鹏真就干了!
我们一生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大都数时候,都会因为“不可能”三个字,瞻前顾后畏手畏脚,最后放弃。但大鹏不是,他想到的是,如果这件事干成了,那得多牛X啊?
整不整?整!整不整?整!大点声!整!(《缝纫机乐队》台词)
拿什么整?
集安的传奇乐队
年的大鹏,一样没有乐队,光杆司令一个,于是他决定组一支乐队,一支演唱会结束就解散的乐队…他给乐队起名叫“见证乐队”,演唱会的名字就叫“告别的见证”。
他从隔壁班找了一个会弹电子琴的小女生;把他表叔拉来做了贝斯手;又从高三年级找来一个学姐现去少年宫学了架子鼓,他自己则是吉他手兼主唱。几个月后,这“老弱病残”拼凑出来的见证乐队,已经可以合奏十几首歌曲了,大部分都是Beyond的。
直到演出当天,见证乐队和演唱会,听上去依然像一场瞎胡闹。但集安实在太小了,人们口口相传:听说了吗?咱们县历史上第一支摇滚乐队,而且唱完就散伙,看看去吧!走,看看去!反正闲着也没啥事。
演出场地是一个能坐人的录像厅,没有人想到,也没有人知道最后塞进了多少人。从一开始听台上唱,到最后大合唱,再到所有歌都唱完了人们依然不愿离去。同学、朋友、不认识的人,纷纷跳上台唱歌,乐队给伴奏,简直就是一场狂欢。
狂欢结束,见证乐队如约解散,但这场演唱会太轰动了,让大鹏成了小县城里的Rockstar,想玩乐队的人都找上了门。少年宫的架子鼓教练、集安最贵的钢琴老师,还有外地读书回来的贝斯手,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实力大幅提升的——及格乐队。甚至大鹏表叔想加入,都被大鹏无情拒绝。(一怒之下,表叔走上了仕途,成了集安历史上最年轻的乡长…)
为了这支实力更强的乐队,大鹏也付出了代价,他的主唱没了,因为鼓手和贝斯手唱Beyond都比他更像。是的,那个年代选主唱不是看谁唱得好,而是看谁唱得更像黄家驹。
及格乐队就像是《缝纫机乐队》里的破吉他,最火的时候,办过上千人的露天演唱会,成了小城集安的传说,到现在都没人能超越。一直到大鹏考上大学,才宣布解散。
虽然玩音乐没影响大鹏的学习,但他的高考还是考砸了,以远低于平时测试的成绩,进入了吉林皇家建筑工程学院。“皇家”两个字是他自己加的,说是能满足一下虚荣心。为了忘记那次失败的高考重新开始,他把自己名字也给改了,从董大鹏,改成了董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