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百年来的大换血,终于尘埃落定。从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古文比例的大增。
早有去年宣布的高考语文分值增加,现有如今语文课本古诗文比例又再次飙升,这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要正视语文,正视国文。
说起来,文言文进教材经过了好多次大换血。民国时期,长期实行“民间编写、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制度,故各家出版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并不一致,惟白话文在各家课本中普遍居于优势地位。小学课本不选文言文,初中再逐渐递增。
当然,那个时候也有反对的声音,为此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文、白论战。但因为当时公私各部机关的文件往来仍多用文言,学生毕业后因工作需要,所以会选择再次进修文言文。
20世纪50年代初,文言文几乎完全退出初中语文教材,仅于年在高中课本中每册教材最末一个单元略有保留。此次换血,是为与当前三大政治任务(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相契合,很多传统名篇被撤出语文教科书。最典型的例子,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自年被逐出语文教材30年后才再度回归。
到了年,我国学习苏联经验重拾语言训练,文言文重返高中文学课本其中,高中文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比例达到了4成左右。初中部分则仍以现代文学作品为主,文言文甚少。
等到年,苏联经验被抛弃,文言文再度几乎从教材中消失。此后的十年浩劫,文言文被最大幅度压缩。文革结束后,至年,文言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比例升至22%,稍后又进入小学教材。
自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诞生以来,文言文终于首次大规模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部编本”语文教材出炉,算起来乃是百年来语文教材第七次大换血。
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总计篇,增幅高达80%,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篇,占到了全部课文51.7%。这个前无古人的高比例,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还没有权威资料可以说明。
复兴“传统文化”,是否就意味着要大量学习文言文呢?一部分人很支持教科书大量增入古文,他们说:复兴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势在必行,而且文言文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文言简而赅,雅而美,多读文言将有利于提升文字、文学上的修养。腹内草莽,必然不能口吐莲花。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出口成章的背后,正是打小的阅读背诵与长年的储备积累。
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也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才能更有底气,才能增加文化节认同与文化自信!
但还有一部分人担心传统文化会不会被“过度植入”,又能不能与现代文明顺利接榫。
小学、初中阶段的白话文学习,关系到很多人的一生。当下,国人说话留言写文章,缺乏逻辑、词不达意的现象严重,大都与小学、初中的白话文学习不合格有关。
语文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训练学生熟练运用时下的主流语言、文字工具,来自如、自由、自洽地自我表达。那么,小学30%的文言文比例,有人担心会干扰到孩子白话文的学习。
还有一点,台湾当代文学家王鼎均、逻辑学者殷海光,都曾指出,就是中国古代文言文是"类"思维,常犯逻辑上的致命错误。
不过话说“逻辑”压根就是外来的东西,咱们古人说话行文跟外国人的那一套还是有区别的。只是在现代社会,讲话写东西,没有条理,没有逻辑还是说不通、行不通的。
但把增加几篇文言文上升到妨害白话文的学习、有碍培养逻辑思维的层面,其实大可不必,而且也不至于。
9月1日开学,江苏省小学一年级新生将统一使用“部编本”,昆山的小朋友也不例外。对这次小学教材的“文、白”比例,你怎么看呢?我们相信一个人在多读了那么多圣贤君子之书后,一定会更有深沉的涵养,更有谦谦玉树之风。
(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文字/编辑
小山
图片
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