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加兵教练
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获得亚洲体适能专业体适能教练证书,游泳教练员,救生员,感统训练师,国家足球,田径(米和米)二级运动员,从事多年青少年体能训练。如何给孩子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新学期开学一个月了,家长们都在为如何选择孩子的各种培训班而头疼,作业当然是要完成的,学习是头等大事啊!但是,运动也是家长的一个选择。毕竟现在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头等的大事儿之前的大事儿啊,没有1哪来后面的呢?还有而今北京市推行的体质测试,已经取消了上限的分数,也就是说分已经不是满分了,得分的仰卧起坐和肺活量也是必须存在的了……可是,可是,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运动呢?相信这个时候家长的脑海里冒出的是如下的几个词:跆拳道、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球类就不列举了,乒乓球打的人也不少),其他项目可能还有冰雪、击剑、马术、高尔夫(高大上的节奏啊~~~),选择哪个呢?时间、课时、费用,方方面面都考虑个遍,然后问问孩子,或者带着试试看。等等,等等,报名前,我们还是需要好好的做个筛选的。以下的几个概念还是请大家先明确一下:1、体能和技能这个问题其实是近些年来国人才逐渐看清楚的问题(在国外30年前人家就已经分的很清楚了,虽然我们的认识晚了一些,但是也算是进步了)。体能,是人体从事活动的能力,在运动层面可以理解为,人体运动的能力;技能,是体育运动本身所要求的,我们常说的打球有球技,游泳有泳技。技,是技术;能,是能力。技能其实就是技术能力,运动技能当然就是说运动的技术能力。但是,运动技能与体能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体能是人们完成一切事务的前提和条件,而运动技能可以更好发展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体能水平的发展,而体能的发展又有助于促进人们掌握运动技能。说到这里,我想家长们可能明白了,运动其实有体能和技能两件事,并且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这里虽然没有一个重要与非重要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注意,这里的对象指的是孩子哦!不是对于成人,也不是对于运动员而言,那个另外写文章科普)却有一个顺序的问题。儿童阶段的主要运动目标是身体的发育和健康,而发育本身是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成熟和生理水平的提升,运动可以很好的促进身体的发育和素质的提升。举例子来说,跑步本身是可以促进心肺功能的发展的,通过跑步肺活量可以提高(对于孩子而言可以更好的促进肺泡的分裂,为成年以后的肺活量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跑步心脏功能可以加强,血液的氧饱和度提升,从而更好的供给全身。这个时候跑步作为基础体能的练习方法就提高了身体的发育水平和素质。但是如果跑步作为一项技能学习和练习(比如50米项目、米项目等),那么速度或者耐力的水平就是这个练习所要追求的了,这个时候因为目标的改变,练习的方法就会改变。这其中,如果训练刚好在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那么可以附带的促进身体的发展(但不要忘记,练习的目标是跑步的成绩提高)但是如果为了成绩超越了这个承受界限,那么伤害就会出现。这也是我们见到国内很多的运动员从小就有各种伤病,打绷带成了必修课,很多运动员退役的主要原因也是运动伤病的累积影响到基本的运动能力。说到这里,我想家长应该明白了吧,体能和技能虽然都重要,但是有个不可以忽略的顺序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一定要先发展体能再发展技能。体能是基础,技能是基础上发展项目。2、目标和目的看完上面论述的家长也许已经意识到了,运动的目的和目标是不一样的。运动是有目的的,目的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如果这个是大方向,那么当运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从容的依照目的进行改变,不至于让运动的目的不断改变,最后导致不想要的结果,比如伤病。在目的的基础上,我们要谈谈目标,应当说目标是达到目的的路径。好比我们目的是要环游世界,那么每年几个国家就是目标,当这些目标都完成的时候,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如果我们运动的目的是孩子健康,那么目标就必须是保证达到这个目的的。比如每年让孩子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升6%。但是,可惜的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爸爸妈妈心切,所以在这个关系的处理上其实。。走歪了。比如孩子一开始参加跆拳道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健康(孩子身体弱),但是后来为了打比赛,不断的增加孩子的训练量(有些教练也是很不负责的。这个的原因有好几个,大多时候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师傅带徒弟出来的,自己水平不低,但是带队的水平,呵呵。当然,还有利益驱动,你懂得),增加的训练导致孩子的身体负荷加大超过警戒,最终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实际案例中,因为游泳,网球,足球,跆拳道造成孩子负荷超量,影响心脏功能的事情也不是一件两件了,除了心痛,我真的无以言表我的心情)所以,家长在送孩子去运动前,请一定想明白了,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个大方向下才好确定孩子的运动目标。3、兴趣和特长兴趣和特长,其实是两个词。尤其在体育运动这个领域。兴趣多是从孩子的喜爱出发的,而特长其实和孩子的适合有关。兴趣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当然有一天孩子突然不喜欢了,其实也不需要理由,因为兴趣这个事情,说不清楚的。当然是可以引导的,这个另外写文章说吧)。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学习一开始的驱动力其实是特别好的,但是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仅仅依靠兴趣其实是不够的,孩子学习的内驱力长久上看是一种内在的成长,比如可以更好的和周边事物协作,可以驾驭更多的事情。在会动体能中心我们有自己的跑团,每周家长带着孩子去跑步,开始的时候,家长其实也有很多的疑问,特别是孩子能不能坚持下来,但是实践证明,最后不能坚持下来的大多是家长,为什么?因为孩子在不断的跑步中获得的是一种自信,对于自我身体驾驭的自信(当然跑步计划是我们精心设计的)这其中内驱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现在我们跑团最好的孩子10公里的成绩是53分钟。说到这里,就要说说兴趣之后的那个词:特长。中国孩子的特长一般有2种产生方式:第一种最为常见,就是家长日积月累在里面不断的投入,时间,财力,人力,最后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孩子有个爱好,但是更多的都是为了升学(秒懂吧?!)最后的不放弃是因为成本真的太高,所以我们常看到的是孩子不爱弹钢琴,但是家长不允许放弃。(各种矛盾。。。。唉,都不容易。)当然除了这种痛苦的方式,还有一种相对而言好一些的就是因为孩子的身体条件很擅长在这个方面,在体育运动里,我们叫有比较高的天赋(这个属于运动选材的领域了,有兴趣的家长看后面的文章)这样的孩子在运动中容易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和更多地自信,因此运动持续的时间也很长。所以一项合适的体育运动一定以兴趣出发但是结合身体特长,比如遗传,比如意志品质。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家长经常问,孩子的身高问题。其实身高只是一个遗传表现,运动本身还和身形、身体素质、意志等都相关,所以运动项目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一个好的运动项目带来的是对于他一生的财富。说了这么多。还有最后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目和年龄的关系,这个是很多家长有意识但是不太明白的事情。比如说起学网球,家长都会在心里有个大概的衡量,觉得孩子起码要拿得动拍子吧,大概5-6岁学比较好吧。那么到底对不对呢?(一般家长到这个时候就完全的凭自己的臆断了,对错什么的完全一种听天由命的状态了)好吧,其实这个问题蛮重要的,不然也不用单独写文章来说了。表面上看这个是项目和年龄的关系,其实这个是身体发育水平和项目特点之间的对接问题。首先身体的发育水平当然要适应项目的要求。比如有些项目要求特别好的协调能力才能进行。体操或者艺术体操里的技巧动作都是需要特别好的协调能力才能完成的。这个时候如果身体的肌肉和神经的协调能力达不到的话,那么学习起来是很费劲的。有的家长会说,不是啊,我们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的很艰难,但是现在好了很多,很有STYLE了。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是要努力的指出来这种不同。不可否认的是,在练习艺术体操的过程中,协调能力一定是有所提升的,但是,运动技术还会通过不断重复的运动动作把肌肉的记忆不断加深,然后肌肉不断被施加这样的痕迹,最终形成了稳固的肌肉记忆,于是孩子在做教练教过的动作的时候显得很有架势,但是,如果学习新的动作的时候就会再次显示出肌肉神经协同的短板。这里实际上我们要说的是抛掉特定动作学习来仔细的看身体的发育水平和项目的适应性。其次要注意的就是项目的特点,我们发现,其实现代运动按照不同的项目可以分成很多种,奥运会的很多项目我们也都耳熟能详,但是,如果按照物人的关系分,我们看到运动就2种,有器材和没有器材。比如,跑步是不需要器材的,就算在几内亚,光着脚的孩子一样跑。但是打网球时一定要球拍和网球,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网球运动。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器材都是有重量的,在加速度下,作用重量是变化的。孩子和成人不同,孩子的骨骼还在发育中,软骨多,虽然不易骨折(现在孩子容易骨骼,另外论,这个地方仅就和成人相比),但是却容易歪曲。家长们都会在乎孩子的坐姿,生怕驼背和脊柱侧弯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比如网球拍,一般地,儿童选手的球拍重量在克以下。也就是差不多半斤的样子,随着练习的增加,相当于不断的挥动半斤的重量(此处不算击球需要的回击力),本身而言如果运动的强度不大,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运动强度大就会有问题了。首先孩子的关节还没有完全发育好,重力的作用太多会导致孩子骨关节的发育受到影响,关节的不稳定等等。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损伤会影响到儿童身高的增长,因为人体骨骼的增长主要是骨垢版的骨化,而这样的骨垢板一般都会在骨头的尾部(很多连着关节)骨头能不能长长或者说个子能不能长高主要看骨垢板了,骨垢板如果受到了损伤那么骨骼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个子就无法长高了。但是过早的持器械的运动练习会给骨骼和关节带来很大的压力,而放松不到位或者负荷量的加大,都会造成骨骼和肌肉的持续疲劳,进而影响到生长发育。骨骼板如果受到了损伤,那么身高的生长就会停止。所以。在早期的时候千万不要选择持器械的运动项目。让孩子多发展基础体能才是正道啊!介绍了这么多,相信各位家长的反应大概有2类,一种是随便看看,大概头脑里有个印象,这样挺好,那么科普的目的也达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想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仔细的问问,那么欢迎你和我交流。
文字来源:网络
编辑整理:会动营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鎬庢牱娌荤櫧鐧滈鍖椾含鍝噷涓撲笟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