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风丨胡一峰探求网络文艺底层逻辑的努力

导读

易文翔和王金芝的新作《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研究》文辞畅达,论题集中,不但对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本身做了完整的研究,而且试图探求网络文艺的底层逻辑,为开掘网络文艺的“硬核”论域做出了贡献。书中提出的网络文学的视觉化特色和替代性功能富有新意。全书紧扣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和文学性,在展开细密辩证思考的同时,不乏鞭辟入里的批评,体现出文化责任感。书中运用不同的视角分析《大江大河》等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以案说法,对于进一步深化网络文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探求网络文艺的底层逻辑

评易文翔、王金芝著《网络小说影视改編研究》

年,痞子蔡那篇后来屡被提及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上连载时,恐怕很多人想不到,多年后网络文学会蔚为大观,不但影响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而且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引擎,同样想不到的则是网络文艺研究俨然成为新时代的一门“显学”。同样,年,当痞子蔡的这部几乎“经典化”了的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可能出品方也不会料到其票房和口碑竟然不佳。[1]这一切,其实都预示着一个共同的事实:时至今日,对于网络以及网络文艺,未知依然大于已知。这个似乎每天同时占据着学术类和新闻类媒体重要位置的“前沿话题”,还处于刚刚破题的阶段。正因为如此,当我拿到易文翔和王金芝的新作《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研究》时,不由得一气儿读完了全书。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此书文辞畅达,论题集中,干净利落,不但对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本身作了完整的研究,而且试图探求网络文艺的底层逻辑,从而为我们把思考的触角伸向网络文艺的“硬核”地带提供了帮助。

《网络小说影视改編研究》,易文翔、王金芝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一、网络文学的视觉化和替代性

改编,本身并非新话题。没有网络之前,改编就是文艺领域常见的现象。而文学作为艺术的母体,不但可以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曲、评书、歌剧、舞剧,还可以改编为连环画。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在电影诞生的第七个年头—年,改编自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凡尔纳)和《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威尔斯)的科幻影片《月球旅行记》上映。”[2]“在中国,小说的影视改编也是随着影视业发展而兴起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盾的小说《春蚕》就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而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也是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3]但是,就像互联网改变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样,“互联网+”改编也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对互联网时代“改编”特殊性的探讨,正是《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研究》一书的重要特色。本书主体部分共五章,论述了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文化语境、策略、意义和影响,以及前景,同时,以多部具体作品为例,进行了个案分析。在我看来,书中关于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理论分析,有两点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其一,文字视觉化现象;其二,网络的替代性意义。

先看文字视觉化现象。书中指出:“随着现代信息与传媒技术的发展,文化形态发生变异,其表现和传播的形式由‘语言’为主转向了以‘图像’为主,电影、电视、网络图片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整个文化领域逐渐向视觉化转型。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大量经典作品被改编,新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影视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在网络小说写作上,表现尤为突出。”[4]网络所带来的文化变革最终要体现为人的艺术欣赏习惯和审美偏好的重塑。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在审美的意义上,一代人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代人,不仅在于他们在对象是否“美”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而且在于他们关于如何欣赏美和鉴定美的差别。

换言之,美是具有代际性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时,其主流用户群体或许还属于传统文学读者向网络世界的“移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生一代逐渐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用户,他们从小就浸润于以互联网为底色的文化世界之中,其思维模式一开始就是偏视觉的。“在其知识和经验过程中本身已内含较多的‘视觉化’成分,视像化接触世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5]对于网络文学而言,网生一代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是作家,也是读者,当他们开始文学创作时,视觉化的描述方式就会自然流露在笔端。而影视改编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市场目标,为了被影视公司挑中,写作者又会自觉地强化这一特性。视觉化,也因而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美学特性。

再看网络的替代性意义。本书从我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内容困境入手,分析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热潮之形成,让人眼前一亮。书中说:“长期的内容资源匮乏是影视产业的困境之一。网络小说的兴起和繁荣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可能。”年,“一剧两星”政策发布,影视制作公司变得更加谨慎,不敢轻易开拍新作品。“同时,在好剧本匮乏、题材濒危的情况下,国产电视剧开始热衷于借助网络寻找故事,拥有较高知名度和深厚读者基础的网络小说成为各大影视制作公司争相追捧的对象。从最初的网络IP改编电视剧或者电影,到后来的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等,网文IP成为影视剧本的最大来源。”[6]可以说,网络小说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剧本荒”的影视业。而“先网后台”模式的推出,又缓解了“一剧两星”政策的限制。“视频网站凭借自身的延续性和开架式观看方式成了电视剧播出的新势力,充当起缓解资本压力的‘第三颗星’。”[7]也就是说,网络文学的兴起,完成了精神文化产品的替代性生产,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文学及其改变的影视作品总是表现出某种审美补偿性的原因所在。

如前所述,互联网已成当今“显学”,但毋庸讳言的是,泛泛之论、人云亦云的多,深入细致的学理分析少。与有的研究停留于描述网络文艺的现象不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研究》把网络文学的发展嵌入到我国文艺发展格局特别是社会群体代际更替和制度变迁之中,以文化研究和社会学视角相融合的方式,更加透彻地洞悉了网络文学发展的路径和肌理。

二、辩证的思维和批评的取向

任何一种文学艺术都不能自外于其产生的环境,但网络文学因为其特性的缘故,受到读者、环境的影响更大。本书作者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因而没有局限于网络文学内部,而是加入了“外部研究”的思路,使其论说更具辩证性,因而也形成了较强逻辑说服力。

在分析网络小说的特性时,作者紧紧抓住市场、资本、商业、大众等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从中发现网络文学的长处。“从创作和传播的方式来看,网络文学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都呈现出大众性的特质,即大众共同参与写作与阅读。迎合受众、获得人气是网络文学生存的前提。这与影视产业的大众文化属性是一致的。而传统严肃文学更注重技巧、审美、教化,倾向于‘小众’格调……网络小说通俗易懂,娱乐轻松,更符合没有深度阅读习惯的年轻人的口味。”[8]电影和电视剧都属于大众艺术,网络文学在影视转化度方面,也就具有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分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策略时,作者又专门就“商业性的追求”做出分析。商业利益的考量,不仅是推动改编的起点,而且影响乃至决定了改编的路径及结果形态,包括在保留原作“看点”基础上大胆增删,充分利用影视视觉化特点,将戏剧冲突改为更适合影视手段表现的画面等。

应该说,文学改编影视时的形态发生的特征变化,早就受到学界   欢迎订阅《粤海风》邮发代号:46-国外发行代号:BM国内统一刊号:CN44-/I国际标准刊号:ISSN-主管主办: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反反复复: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编辑出版:粤海风杂志社

主嗯嗯编:卢瑜

点击下方标题,可查看往期栏目文章

粤海风

杨毅:“流动的传统”——“新时期”与中国电影学派的起源(上)

粤海风

杨毅:“流动的传统”——“新时期”与中国电影学派的起源(下)

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baopay.com/bjjn/18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