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编辑之友》年第4期,第75-79页。被人大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文学翻译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译作必须经由出版、传播,并被他人接受,才有可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既是翻译内容审查者、出版过程协调者,也是译文读者同盟军和翻译质量把关人。编辑行为是对原作、原作者权威的一种解构,同时也是对编辑话语权力的一种建构。然而,在不同出版环境下,编辑的话语权并不相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过程中,很难找到在语言和专业知识方面都很出色的编辑。译稿的部分编辑任务落到了译者身上,造成译者代理编辑行使职权的现象。这种代理编辑行为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其潜在风险,需要进行仔细辨析。
中国当代文学要走出去,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翻译是关键性因素,但也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文学翻译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必须经过“翻译—出版—传播—接受”等过程,才有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其中,编辑出版的质量,是决定其“能否走出去”,“能够走多远”的重要因素。译者的翻译成果,如果不是用于孤芳自赏的话,就必须经过传播并被他人接受,才有可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能否顺利出版往往是译者考虑的首要因素。[1]在出版传播过程中,翻译遵循的不仅仅是翻译学原理,还受到出版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规则的制约。[2]因此,将翻译学与出版学视角相结合,能更好地认识翻译出版的全过程,理清作者、译者和编辑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更好地将中国当代文学推介出去。翻译作品出版是翻译与出版合二为一的过程。译者是翻译过程的行为主体,编辑是出版过程的行为主体。学界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译者、译作和译法方面,对编辑的身份定位和权力话语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