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一小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的课程

“融合课程的确是以孩子为核心的课程,是产生了化学反应的融合。它的目的不是把学生知识的篮子装满,而是把学生的心点亮。”这是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一小”)的学生家长基于对我校融合课程的深入了解而发出的由衷感叹。

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中关村一小始终以儿童立场、学生需求作为课程构建、调整和优化的根本依据,尝试打破学科壁垒,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创生和实施了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势、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融合课程”。融合课程在前期设计的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学校的经验,并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及教育同仁的帮助与支持。随着课程的实施推进,以及各项保障机制的不断健全,融合课程越来越彰显其独特魅力,并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一、基于儿童发展需求,全面重构课程供给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分科课程存在一定弊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影响尤为明显:如分科过细造成课程内容割裂,使学生对事物缺乏整体感知;各学科互不相通,教学内容重复,增加学生负担;课程评价单一、片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学科教师共同授课,教师频繁更换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和习惯培养等。尤其对于刚升入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从幼儿园来到小学,面对生活环境、作息制度、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较大改变,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而原有的分科课程通常将重心放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方面,却很少体察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非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这常成为影响学生是否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不断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科融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倡导“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基于以上多种因素的考虑,中关村一小于年开始进行融合课程的探索,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实施。所谓融合课程,不是在已有学科课程之外独立开发的一门新课程,而是基于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并实施的课程的统称,是对课程供给结构的一次全面重构。融合课程的实施以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为支点,以国家课程中每个具体学科的课程目标为依据,扩展学科课程领域,试图改变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分离的状态,为学生创设更加适切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自主、和谐地发展。

二、创建融合课程实施机制,实现教与学的全方位融合

1学科内容融合:《金葵花乐园》系列读本连接知识与成长

我校自行研发了融合课程系列学生读本《金葵花乐园》,该读本每学期分上、下两册,每学年四册,并配以相应的《葵园乐学手册》做为辅助学材。因葵花是中关村一小的校花,中关村一小被孩子们称为葵园,所以读本的名字都含有葵花元素,也预示着孩子们通过学习,在葵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该读本融入知识学习和学生成长两条线索,通过使用学生喜爱的儿童绘本等形式创设主题情境,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融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关村一小的《金葵花乐园》系列读本

以我校一年级第一学期上册第二单元的《吉莉娅数星星》为例,该单元由绘本《吉莉娅数星星》引入,先创设与数字、数数有关的情境,再以古诗《飞雪》、儿童诗《数字歌》为媒介融入语文元素,以“和吉莉娅一起数星星”“和吉莉娅一起做数学游戏”为媒介融入数学元素。通过以上内容设置,使学生学习“一”至“十”等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体会数字“1”至“10”的含义,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字的过程,体会实物与数字的一一对应。接着,通过“一起穿个彩链子”“学习歌曲《数鸭子》”“数数校园里有多少棵大树”“做五步接龙游戏”等内容,将美术、音乐、科技、体育等元素融入进来,通过动手制作、开口演唱、运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有关数字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艺术、科技等素养。

学生们一起玩“穿彩链”游戏

2学习环境融合:打造“融合课程教室”,营造“家”的味道

传统的教室在格局设计、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更加突出“学习的场所”的功能,而缺乏生活区、游戏区等活动区的设置。我们通过打造“融合课程教室”,创设温暖、生活化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温暖的家的味道:如将讲台拆去,在地面上铺上泡沫地垫、沙发软垫;在书架上摆放学生喜爱的各种毛绒玩具;对教室墙壁造型进行改造,融科幻、自然、人文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不但美观,实用性还很强;将没有装饰的空白墙变成展示墙,学生的创意作品随手就可以贴上去……在这样的融合课程教室里,学习资源唾手可得,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

中关村一小的“融合课程教室”

3教学方式融合:课时与分工由教师自主,促教学方式多元共生

我校在融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权,如教师的课程表上没有明晰的课时安排,也没有分工明确的任教科目。这样的管理“留白”,给教学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能够激励教师大胆突破、自主创新,与学生共同创造出更为别开生面的课堂。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我校教师总结出了一教一辅式、主题融合式、活动延伸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共生。例如:一教一辅式是指两位教师同时进班,共同上课,其中一名教师担任主教,负责课堂教学任务;另一位教师担任助教,负责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的孩子,通常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使用。主题融合式是指两位教师同时进班,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各自负责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相互配合、交叉授课,实现教学元素间的巧妙融合。

4评价方式融合:设置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实际获得

我们采取了多元融合的课程评价方式。例如:学生可以选择《金葵花乐园》中的形成性评价表——“我的小脚印”“我的美丽葵园”等,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还可以在各种主题活动中进行过程性、展示性评价。而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以学生喜爱的“期末闯关周”活动为主要评价方式,闯关形式有笔试、情境闯关、游戏闯关、展示表演等。闯关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制钟表、自创绘本、绘画日记、特色主题作业等装饰教室,并邀请家长参加展示汇演活动。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也为家长体验和评价融合课程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和家长共享学习成果。

三、优化管理方式,助力融合课程平稳实施

我校融合课程的研发遵循一套系统、科学的流程,从需求调研、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进行国内外考察、研讨开发策略,到对课程实施风险的预估和应对等,各环节环环相扣。同时,学校还在组织管理、资源整合等各方面进行系统优化,以保障融合课程的平稳实施。

1变革组织结构,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1)管理重心下移,让教师“卷入”为课改主体

我校从组织机构的调整入手,设立“一会两院”,即中关村一小学术委员会、葵园课程研究院、葵园教师研究院,推动管理重心的下移和项目负责制的实施,使教师真正“卷入”到融合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中,由此促进了教师的改变。全校超过1/3的教师都参与到融合课程教材的开发、编写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实现了从







































广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baopay.com/bjjn/104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